研究焦點與主題
購書年度
全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關鍵字
東亞文學研究中心乃是朝向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亞洲一流、國內一流」的目標而建立的學術機構。為達此目標,本中心必須結合本校與國內卓越學者的專業知識訓練,一方面具有學科的素養,一方面具備跨國際的視野,共同擘建科際、校際、國際的學術新版圖。因此,東亞文學研究中心集中在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1.在東亞範圍內文學現代性(literary modernity)的建構及其文化意義。
台灣文學之具備現代意義,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逐步建立起來。這種現代性的來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到達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在進入新世紀的時刻,這種現代性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已經到了需要重新反省、重新評價的時候。因為現代性已經成為東亞各國文學的重要傳統,尤其是台灣、中國、韓國在接受現代性時,都先後受到日本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擴張的深刻影響。在全球化浪潮急遽湧向東亞各國之際,歷史更迫切要求曾經扮被殖民角色的台灣,如何重新檢討現代性的意義。在受害與受惠的歷史傳統之間,文學研究是否必須停留在「殖民與被殖民」的兩文論思考。細緻而深刻地對東亞各國文學進行再閱讀與再評釋,不僅可以使國內學術性能掙脫「被殖民」的夢魘,也可以使東亞各國之間能夠透過學術對話而達到對不同文學遺產的恰當尊重與開放的理解。
2.在東亞範圍內戰後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在地化及其與西方科技文化的銜接。
台灣文學之接受現代主義的洗禮,並未落後於日本、中國與韓國。整個東亞國家,在戰後都程度不同地受到美國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在這場洶湧的文學運動中,可能中國文學的現代主義追求是比較遲晚的,這是因為文化關閉政策與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因素所致。縱然東亞現代主義文學都與資本主義的發達有密切關係,但每個國家的現代主義內容並不必然相同。這牽涉到各個國家資本主義的引介、都會文明的形成、中產階級的崛起等等歷史因素的影響。因此,戰後現代主義在東亞傳播,既有冷戰體制結構性支配,也有文化上的自主性發展。確切地說,現代主義在冷戰體制的脈絡中旅行,而在東亞各國產生各種內容差異的現代文學。這種現代主義在地化的現象,是過去文學研究者未曾注意到的。如果把東亞各地現代主義的傳播情況相互比較,更可以理解西方資本主義與科技文明在東亞文學所造成的衝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考察東亞文學,更能彰顯台灣文學在戰後的發言位置。
3.在東亞範圍內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文學呈現與全球化(globalization)趨勢的連繫 。
八○年代以降台灣文學有出人意表的發展,曾經被壓抑的、潛藏的文學想像、欲望、思維,都隨著戒嚴體制的瓦解而大量釋放出來。然而,台灣社會之進入解嚴時期,並不能孤立地放在台灣歷史脈絡中來考察。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的解嚴乃是相應於全球冷戰體制的鬆動,國共內戰體制的解凍,以及晚期資本主義的擴張與再擴張。八○年以後的台灣文學必須放在全球視野的考察之下才能得到恰當的詮釋。具體而言,全球化浪潮在東亞地區席捲的結果,已不只是台灣文學在美學原則與藝術創造方面起了巨大的變化,日本文學、中國文學、韓國文學也次第發生裂變式的轉折。這種文學上的劇變,究竟是屬於後現代文學,還是屬於後殖民文學,已成為東亞各國
文學研究者重要爭議的焦點。有關「殖民地現代性」、「重寫文學史」、「知識經濟時代的網路文學」等之議題,都成為東亞學者不斷討論卻又未獲結論的質疑重點。這是因為東亞各國文學的發展方向,無法避免受到歐美資本主義的引導,跨國企業所帶來的跨文化現象,使得東亞各國文學研究者迫切而焦慮地追問:本地文學的主體性是什麼?台灣文學的後殖民性格與後現代傾向,絕對不能從現階段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抽離出來。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要求台灣文學必須與東亞各國文學展開對話,並且進一步與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文學從事對話。
在上述三個研究面向的主導之下,本中心朝向一個跨系、跨校、跨國的整合型學術機構之建立,目標極為清楚。就校內而言,人文學院、外語學院、傳播學院、社會科學院的相關議題之優秀學者,都將邀聘參加此研究中心。就校際而言,以北台灣為主的學術機構,包括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的傑出學者,都以合作方式相互連繫。就國際而言,哈佛大學、東京大學、漢城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大學有關東亞文學的研究者,亦將受邀加入本中心,並進一步發展學術合作。